SNS&AI时代,个人网站的意义
媒体的时代变更与不变理想
半夜睡不着,在微信刷到一篇翻译转载的文章,说在这个时代做个人网站已经没有用了。
大概的论点是:1. 用户不再使用搜索引擎;2. 运营个人账号更加容易;3. SEO优化导致搜索引擎被污染;4. AI搜索代替了上述两种媒介。
不得不承认,网页和社交媒体确实存在这些问题。这篇没有个人加工完全翻译搬运的文章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案例。
为了流量(以及广告)污染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问题。比如臭名昭著(?)的《意林》和《故事会》。
而跟这些信息抗争,则是每个时代不变的话题。
在纸媒时代,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个有内容、价值的媒体;在社交媒体(流媒体)时代,我们希望运营一个输出有意义的观点、知识的账号。(这是一个理想)
网站的意义
搭建一个网站,最基础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一个有结构的内容,以及在内容之上的交互。
很显著的一类就是各种功能性的网站(比如我的心尺PsychoScales)和作品集网站(艺术家的个人网站)。
这些网站的内容希望超越被装裱在视频框架内,与其他不同的视频混合在一起,然后展现在读者面前。
更重要的是读者有打开这个网站的动机,有看到网站内容跃出框架的枝条与联系,甚至与网站和作者交互。
哦对的,网站与社交媒体一大的区别就是用户的“搜索”动作——动机。
当读者想要搜寻某一些信息的时候,我们刚好能够与之呼应。这是多美妙的一件事情。
在AI时代,网站的影响力似乎又回来了。
AI搜索所引用的网站往往是web页面(豆包好像也有抖音短视频),这给了网站内容一个新的机会。
OIer的博客文化
在参加信息竞赛的时候,大家都写博客。最有名的比如hzwer学长,Pion1eer学长。
大家在博客记录自己的学习经历,每一个新的知识点和没做出来的题目。
这些记录不仅是自己进步的历史,也不断在帮助同一条路上的同学们。
博客文化为什么在信息圈更为长久呢?(其实我也没有好的答案)
我猜跟一种“沉淀”的习惯与初代互联网理想有关。
我是一个左派,我认为知识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。
学OI的同学们可能在程度上有所不同,但是大家都是在共同进步的路上。
有进步欲望的人应该得到相应的支持,知识是拿来交换的。
我做心尺PsychoScales也这么想,所以对于我自己没有付费的内容我选择了无门槛开放(PsychoScalesOrg),对于我收集了数据的部分我花钱提供了AI解读。(题外话)
这些编辑的努力(我不加入广告),我想很多是因为没有办法感谢我在互联网上获取到的知识的提供者。这是我的义务要将我的知识分享给大家。
想起了“字幕组”文化也是这样的,那些免费制作字幕的爱好者们,也是因为感谢有其他人制作了免费的内容,希望回馈给社会。
当前页面是本站的「Google AMP」版。查看和发表评论请点击:完整版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