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向外求
在江浙沪旅行期间,作者参观了杭州西湖边孤山上的法喜寺,对宗教的误解和佛教的修行有了深刻体会。在中国,宗教常被误解为交易或解法,而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智慧,戒律旨在保护人们不受欲望伤害。作者欣赏弥勒佛的积极精神和接纳态度,认为这是普世价值。法喜寺门口的“莫向外求”牌匾提醒人们,真正的需求和欲望源于内心,向内求才能获得内心安宁,向外求则可能导致欲望膨胀。
这两天在江浙沪,去了杭州西湖边孤山上的一座古庙,法喜寺。
宗教总是让人误解的,尤其是在中国。我们喜欢“求神拜佛”,把宗教变成了一种交易或者解法。
可能有些宗教是的,比如基督教要求信徒信仰他以换取幸福、一些民间宗教以恐惧压迫人们以贡品交易保佑。
佛教或许是不一样的一支,强调人们自己的修行。戒律不是为了规范人、使人在一种宗教的“模式”中,而是通过教导与探讨,使人通过智慧保护自己不受欲望所害。
修习佛法,更像是像老师学习。
我很喜欢弥勒佛,尤其是他所代表的精神。“大肚能容,容天下难容之事;笑口常开,笑世间可笑之人”。可能我的理解很浅薄,但大体来讲这种对积极精神的追求和接纳的态度是非常普世的。
离开的时候看到门口的牌匾写了“莫向外求”。我的理解是不要把需求和精神支柱向外投射,因为一切的需求和欲望都是因自身而起。向内求才能求得内心安宁,向外求可能会使欲望不断膨胀。这是佛教所说的保护。